东西问·人物丨杨念群:贯通性地理解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******
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 题:杨念群:贯通性地理解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
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记者 徐鹏远
在一些学界同仁的称呼中,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有时会被唤作“杨公子”。
这一雅号源于其名望显赫的家世。他的父亲是石化领域的知名专家,母亲是北大地理学教授;祖父杨公庶是留德化学博士,曾跟随张治中参与过国共和谈,祖母乐曼雍是同仁堂乐氏家族的三小姐;外公吴鲁强是麻省理工的化学博士,外婆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。倘若把家族的范围再扩大一点,钱锺书和杨绛的外甥女是他的大伯母,梁思成、林徽因是他的舅公舅婆……当然族谱中最闪耀的两个名字,无疑还是他的曾祖杨度和曾外祖梁启超。
杨念群有意与先人拉开距离,不过,家族基因有时还是会在他身上流露出些许痕迹。他自幼不缺书读,不仅祖父有藏书,周围的邻居都是大学者,每家的书房都是他的阅览室。在漫无边际的阅读中,他不知不觉地培养起了对文史的嗜好。而在治学路径的自我构建上,杨念群的“野心”更是颇有杨、梁的气魄。他想展现出一个全景式的中国历史,贯通性地理解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的前世今生、悲喜命运。
杨念群。受访者供图重建一种“眼光向上”的视角
中国新闻周刊:先请你介绍一下《“天命”如何转移:清朝“大一统”观的形成与实践》这部新作品的缘起。
杨念群:以往二十年,大家都在谈论西方社会科学方法对中国研究的支配性作用,以及社会科学如何本土化的问题。但我认为,社会科学方法既然来自西方,就很难在中国本土化。如果要摆脱学界“言必称希腊”的困境,只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在中国历史内部重新发现一些传统遗留下来的概念,加以重新解读,激活其中所隐藏的价值。
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需要反思近些年“概念史”兴起的意义。概念史方法给我的启发是,能不能在中国经典文本中发掘一些本来习以为常的概念,把它放在历史脉络里重新解释。比如“大一统”,一般人可能仅仅把它的内涵单纯理解为疆域广大、人口众多,但实际上这是传统政治表述体系中最关键的概念,与许多其他概念密切相关,不能割裂开来单独理解。
中国古代强调历史处于不断循环之中,受近代西方思想影响,我们总是批判这种循环论是一种保守落后的思维方式,却没有认真反思为什么中国人会这样思考问题。其实古人讲循环,不是简单地主张回到过去,而是希望以历史经验为根据,寻找突破现实困境的路径。
另外,这本书还出于对史学界研究现状的思考。20世纪90年代以来,史学界掀起了一股追求“眼光向下”的热潮,突出底层民众生活与价值观的重要性。社会史倡导下的乡村基层研究迅速成为主流,原本在历史研究版图中占优势地位的政治史反而被边缘化了。因此,我更关心上层政治思维的形成过程。我试图重建一种“眼光向上”的视角,回到上层制度和执行者的层面去理解中国政治的运作逻辑。
《“天命”如何转移:清朝“大一统”观的形成与实践》中国新闻周刊:近二十年左右,“何为中国”似乎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话题。你的这本书算是这个大的潮流里的一个产物吗?或者说是对学界关于“何为中国”问题讨论的某种回应?
杨念群:当然可归于“何为中国”这个话题范围之内,但在具体内容上并不限于对“中国”问题的讨论,而是想尽量有所区别。
我一直认为,“中国”这个概念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出发点。但历史上“中国”内涵不断发生变动,不太容易清晰地加以界定。我们现在把它当作一个讨论对象,常常是建立在“中国”已经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之上的,然后再从此往前推导,好像古人也在热衷于频繁使用这个概念。其实对“中国”的使用,历朝历代均不相同。
比如宋明士人使用“中国”的频率相对高一些,因为有利于和辽金元这些非华夏族群做对比,彰显汉人文化的优势。但清朝相对就不太喜欢用。
近些年学界也兴起了“从周边看中国”的热潮,主张从邻近国家和东亚视角描述定位“中国”。这个角度确实有它的价值和贡献,但我感到困惑的是,只从外部看“中国”,并不意味着能取代对中国内部核心历史的认识。因此,我还是主张从内部视角去观察“中国”观念的演变,但不应局限于对“中国”本身的理解,而是应该把“中国”和其他概念关联起来进行考察。
2022年12月,黄河壶口瀑布。吕桂明摄中国新闻周刊:这本书的前言中你提出了一个问题,“清代‘大一统’观念不但营造出清朝上层政治秩序和地方治理模式,而且也形塑着中国人的日常心理状态。这种影响虽然经过晚清革命的强烈冲击,却至今犹存不灭。令人深思的是,为什么只有‘大一统’具有如此超强的制度、身体和心理规训能力?而其他的思想观念却没有或者只具备相对孱弱的规范力?”这个问题你有答案吗?
杨念群:第一,中国历史传统自古就特别强调礼仪秩序的核心规范作用,每个人都是这个完整秩序的组成部分,“个人”必须融入一个统一的组织框架里才能受到保护,获得某种安全感,“个人”价值只有源自集体行为的逻辑才能展现出价值,这就为“大一统”观念提供了一个基本制度前提。第二,中国古代王朝通过对疆域的扩张和维护,建立起了对世界的想象。“大一统”就是为这个想象如何落地为实践过程而设计的一套观念,包括理论与行动两个层次的表述和实实在在的操作程序。当然,除了“大一统”外,其他概念可能也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。比如“天下”也是被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,但它更像是一个理想设计方案,或者接近一个哲学理念,至于到底怎么落实,始终众说纷纭,语焉不详。第三,古代“大一统”观从形式上具有开疆拓土的征服气象,清朝的“大一统”观及其实践又创造出了“多民族共同体”的新面相,完全区别于以往王朝对民族关系的认识。当近代中国面临外来侵略时,“大一统”观很容易与现代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,成为抵御外侮的思想来源和动力。
游客在北京参观故宫博物院。杜建坡 摄更关注中国历史上政治运行的特征
中国新闻周刊:你所涉及的历史和主题、研究方法都是不一样的。这似乎是你的一个特点,你的学术轨迹和研究领域通常很难被归类。很多学者都会多向地延伸自己的研究触角,但总有一个贯穿的学术抱负或者所谓的“母题”。你的“母题”是什么?
杨念群:我理解你说的“母题”的意思是,当观察某个对象时始终会指向一个中心目标。如果说有什么“母题”的话,那就是我更关注中国历史上政治运行的特征,总是尝试把各种历史现象放到一个政治脉络里面去思考。说得更直接一点,我始终关心的是中国人是怎么成为“政治动物”的。
中国人自古就好讲政治,甚至史书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政治意图而撰写,一切社会或文化现象也都围绕政治过程展开。即使我们做社会史文化史研究,也要考虑其背后的政治目的到底是什么,而不能把它们切割开来单独观察。目前的历史研究总是人为地划分出“政治史”“经济史”“社会史”“文化史”等类别,明显是受到社会科学专门化训练的影响,其实古人不是这么观察历史的,中国古人基本上把历史现象一律当作一种广义的“政治”行为。至少“政治”作为“母题”,具有聚拢其他“主题”的典范作用。表现方式也是有“实”有“虚”,“实”的方面指的是那些具体采取的行动,“虚”的方面是一些隐喻式的表达。
真正要了解中国历史的走势,不能把什么都看得太实,应该发挥想象力,更要重视那些看起来比较“虚”的部分。从某种角度说,历史是人的主观性表现,如果都做成考据那种太实的东西,也许只能揭示历史的表层现象,却展现不出深层结构。研究历史可以运用不同方法,从各个角度多向展开,但要想确定一个“母题”,就必须适当拉长时间,目光不能总是盯着一个点或一个时期,而是要寻找不同时段的历史如何连贯创造出的一个或数个主题,然后提供一个合理解释。对历史贯通性的理解是把握研究“母题”的一个基本要求。(完)
体重突然增加?有可能是因为睡眠不足****** 为什么明明感觉没多吃却胖了? 为什么辛辛苦苦跑步、跳操、跳绳 体重却一点没有下降? 是不是经常问自己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 现在,请认真回想一下 最近是不是熬夜了 是不是手机、电视剧太好看了 导致你睡得一天比一天晚 如果是的 那么,你减肥失败、体重增加 有可能是因为睡眠不足 为什么睡得少会长胖? 睡眠不足会降低基础代谢。研究显示,如果熬夜一整晚不睡,第二天的基础代谢会下降5%,进食后的代谢率会降低20%,从而导致代谢消耗量减少。长时间睡眠不足还会使身体出现疲劳乏力、精神萎靡等症状,久而久之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分泌,也会抑制脂肪的分解,从而出现身体发胖的现象。 睡眠不足影响激素分泌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(呼吸)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董霄松表示,睡眠不足皮质醇就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分泌水平,这种分泌异常可能会导致暴饮暴食。还有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导致超重与肥胖的发生,可能与瘦素、胃饥饿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有关。睡眠时间不足会降低血清瘦素水平、升高胃饥饿素水平,增加饥饿感及食欲,增加胆固醇、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。 睡眠不足会让人的食欲增加。数据显示,睡眠不足的人,每天吃的食物总热量要比那些睡眠充足的人高出22%!这可能是因为睡眠不足,会减弱大脑额叶的活动,进而会减弱我们的自控力,受食物的干扰会更加明显,也就更容易暴饮暴食。 图源:摄图网 长期睡眠不足对身体有什么影响? 内分泌紊乱。睡眠时间是分泌很多重要激素的黄金时间,如甲状腺激素、性激素、褪黑素等。 甲状腺激素水平过低,会导致皮肤变得干燥粗糙,影响体温调节,导致黏液性水肿等。性激素分泌不足,会让肌肤状态变差,女性卵巢囊肿、子宫内膜异位、子宫肌瘤、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。褪黑素是身体抗氧化的重要激素,如果褪黑素无法分泌,可能会导致人体早衰。 阻碍人体代谢。晚上9点至凌晨1点是人体免疫系统最关键的时间,在睡眠状态下,吞噬细胞会主动吞噬坏死组织,进行新陈代谢,将坏死的组织、代谢产物排出体外。如果这段时间没有良好的睡眠状态,就会影响自身代谢。 降低免疫力、损害大脑。睡眠不足会降低白细胞吞噬能力,导致身体免疫细胞发生异常。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工作,身体就无法对细菌、病毒、癌细胞等进行抵抗,让疾病趁虚而入。同时,睡眠不足也会损伤人体认知功能,使人健忘、精神恍惚、注意力难以集中,对学习工作效率有非常大的危害。 怎样才能拥有高质量睡眠? 每个人的最佳睡眠时间不同,有的人睡觉6小时,一天都可以精力充沛。有的人必须睡满8小时,不然就无精打采。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睡眠时间,每天按照习惯入睡,有利于提升睡眠质量。 图源:沧州市人民医院资讯号 晚上不宜大量吸烟饮酒。研究发现,成人饮酒与睡眠时间减少存在相互作用,增加了血糖异常的风险。吸烟的人,特别是在夜间吸烟的人,睡眠潜伏期更长,觉醒次数更多,睡眠质量更差,睡眠时间更短。建议不吸烟、限制饮酒,特别是在将要睡觉的时候,以获得健康的睡眠和最佳的代谢调节。 睡觉前2个小时不宜进食。因为在进食后,会引起胃部的血液循环增加,其他组织器官也会受到影响。特别是会刺激大脑,使得大脑出现兴奋症状,导致不能很快进入睡眠状态。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。入睡时,卧室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当。卧室还要保持良好的卫生清洁状况,保证空气流通顺畅。夜晚要保持安静,拉上窗帘,使用舒服的助眠用品,缓解焦虑和压力。舒心的睡眠环境,有助于深度睡眠。 固定睡眠时间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律,找准自己的生物钟,才能获得高质量睡眠。到底应该几点睡觉没有统一标准,不过,一般建议大家晚上10~11点入睡。可以设置个睡眠闹钟,每天晚上提醒自己“到点啦,该睡觉啦”! 参考资料: 睡眠不足不规律,可能真的会让人发胖[N]. 科技日报,2022-08-17(008). 睡眠不足或增加肥胖风险Nature子刊总结的改善睡眠几大策略[J].科学大观园,2022(22):34-35. 科普中国、健康时报、萧山疾控、沧州市人民医院资讯号等 整理:刘雪洁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,9语种权威发布 |